劉駿 校長
澳門城市大學
劉駿教授於2021年起出任澳門城市大學校長,曾任美國紐約石溪大學副校長、國際學術學院院長、中國中心主任及語言學教授;此前曾任美國佐治亞州立大學副校長及應用語言學教授、美國亞利桑那大學助理副校長、英文系主任及應用語言學教授。
劉教授是世界著名語言教育專家,是世界英語教師協會(TESOL)成立以來的首位英語非母語的主席(2006-2008),並於2016年世界英語教師大會上獲得了該領域的最高榮譽獎——TESOL終身成就獎;曾任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美國佐治亞州立大學和美國紐約石溪大學孔子學院院長和理事長。此外,劉教授現任國際英語教育研究基金會 (TIRF) 主席。
劉教授在國際漢語教育領域享有極高的聲望,曾任原國家漢辦高級顧問、世界漢語教師協會(TCSOL)副會長(2009-2017),並主持制定了《國際漢語教師標準》、國際漢語師教師的培訓教材、國際漢語師教師海外教學案例研究教材,以及國際漢語師資考核模型。
劉教授在語言教學領域、課程開發、教師培訓和跨文化交際領域發表了大量學術論文。迄今爲止,共出版了20多部學術專著,發表100多篇學術論文及書籍章節,曾擔任多本國際期刊和出版社的審稿人和編輯委員成員。劉教授是廣受歡迎的勵志演溝者,應邀在全世界30多個國家做過250多場主旨和特邀演講。
日期:11月23日(星期六)上午
地點:澳門城市大學
題目:Chinese as a Global Language: Philosophical Reflection and Strategic Thinking
While there are more native speakers of Chinese than of English, it is undeniable that English has become the dominant language of communication worldwide. In various academic fields, extensive research has been conducted on English as a World Language, English a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 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 and English as a Global Language in recent decades. English has achieved universal recognition and is widely used as a global language. The question arises: will Chinese reach the same status as English? In this plenary speech, Liu will delve into this issue by challenging assumptions, dissecting complex ideas into smaller components, and evaluating their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Through introspection and a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English's evolution into a global language, Liu will utilize statistics and examples to develop a mor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factors that contribute to a language's global status. Furthermore, Liu will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s a global language by emphasizing the importance of strategic language planning, which encompasses curriculum innovation, teacher education, AI-assisted materials development, and alternative assessment, in order to foster Chinese language's global prominence.
鄭若玲 教授
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
鄭若玲, 厦門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2020-2024年曾任英國南安普頓大學孔子學院中方院長。主持過2022年國際中文教育研究課題《英國GCSE中文課程與考試研究》。已出版《中國教育改革 40 年:高考改革》等學術著作7部。
日期:11月23日(星期六)上午
地點:澳門城市大學
題目:考教融合:英國GCSE中文考試與教學關係探析
一直以來,我國中小學教育存在應試化和功利化問題。這種狀况違背了教育的初衷,顛倒了考試與教學的主導關係。正確認識和處理考試與教學的關係,對推動考試和教學的良性互動和健康發展至關重要。2019年,教育部考試中心發布《中國高考評價體系》,呼籲高考發揮“考試指揮棒”正向作用,扭轉教育的應試化和功利化傾向。探究英國的中等教育考試制度,一方面有助于豐富教考關係的學理研究,另一方面可以爲我國教育考試改革提供有益經驗。
中文是GCSE外語類重要科目之一,旨在測試學生的聽、說、讀、寫基本技能。本文以GCSE中文科目爲研究對象,采用文獻法與訪談法,嘗試厘清GCSE中文科目考試與教學的複雜關係及其主要特徵,總結其有益經驗。本研究發現,英國的GCSE中文教學沒有統一的教學大綱,其考試與教學的關係呈現一致性、分層性和矛盾性等特徵。英國GCSE的考教融合爲我國落實核心素養培育、拓展個性化考試與教學形式、探索口語考試評估方法等提供了有益經驗與理論反思。
賀誠 校長
澳門教業中學
澳門教業中學校長,畢業于浙江大學教育學院教育管理專業,暨南大學華文學院華語傳播與華文教育博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國家教材委專家委員會委員,浙江師範大學客座教授,專著《回歸後澳門非高等教育課程改革與發展》2022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15年在澳門教業中學創辦國際部,導入IB課程,開展國際課程本土化研究與實踐,獲IB三大項目授權,2018年當選中華國際文憑學校協會(CISA)副會長,2022年獲VIS最有影響力國際學校校長,2024年被香港國際化與雙語學校教育家協會授予傑出校長獎,應邀在多場國際教育論壇發表主旨演講。
日期:11月23日(星期六)下午
地點:澳門教業中學
題目:國際課程語文教學的教業樣態
基于澳門本地學制本地課程的國際化教育,在IB語境下,選擇以中文母語為第一語言進行教學,教業中學的語文教學應凸顯具有自身特點的新樣態。首先,正確處理中英文雙語學習的關係,制定“錯峰雙向增量”語言政策。其次,以“重基礎,強素養,傳文化”為使命,堅守語文教學的本質要義。再次,建立課程圖譜,形成“大單元、大概念、大任務”的課程組織。第四,在課堂教學實踐中,通過讀-思-研-寫等路徑,培養能動的終身的語文學習者。
程介明 榮休教授
香港大學
香港大學榮休教授,歷任教育學院院長、副校長。倫敦大學教育研究院博士。出身數理教師、私立學校校長。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成員。曾連續十年在哈佛大學教育研究院任教。曾任多個主要國際組織研究顧問; 多個國際機構諮詢委員。曾任香港語文教育與研究常設委員會主席。
日期:11月24日(星期日)上午
地點:澳門教業中學
題目:Chinese Learning and Chinese Culture
語文往往是文化最明顯的特徵。語言學習因此必然帶來文化的強烈元素。中文的源流,難免歸因於中國的文字,但也與延綿1300多年的科舉息息相關。由腦科學支撐的學習科學,證明不同的語言學習,在開發不同的腦區,也就是對人的智力發展,會有不同的影響。中國的文字,幷非純粹語音的表達,因此逐漸成爲幾乎獨立于口語的文化現象,那才出現了流傳悠久的中國式詩詞歌賦。中國文字的流傳,也出現了异語同文的特殊現象,在世界上獨一無二;也出現了中國各地漢人文化大同小异的現象。中國的文字,給中文學習與教學帶來了中國獨有的挑戰,但也給了中國人特殊的智力鍛煉。在鍵盤生活逐漸占主流的今天,拼音輸入帶來了從來沒有的中文書寫方便,但也可以因爲拼音化而引致的中國文字的消亡,那將是中華文化的莫大損失。
楊穎虹 博士
教育學者及作家
楊穎虹博士,教育學者及作家。筆名“鏏而”、“羊豬老師”。曾任11年中學語文教師,9年大學教育課程講師,澳門日報專欄作者,編著兒童文學著作9部。曾獲2018博鰲亞洲家庭教育專家論壇頒授“亞洲家庭教育貢獻獎”。
日期:11月23日(星期六)上午
地點:澳門教業中學
題目:Children's Literature Reading and the Psych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Children's Self-Identity──Taking Parent-Child Reading as an Example
兒童文學(literature for children)是指以兒童爲閱讀對象的文學作品,兒童文學閱讀有助孩子成長,其中包括自我認同(self-identity)的心理建構。“自我認同”包含“self-identity”與“ego-identity”兩個面向,主要圍繞三大問題———“自我是什麼?”、“自我為何這樣?”、“自我應該怎樣?”。自我認同的建構有助于孩子認識自己和自己、自己和他人、自己和社會的關係,以化解成長中的壓力和焦慮,形成不怕失敗、奮勇向前的個性。
教育心理學指出,原生家庭對人格塑造影響深遠,親子閱讀(parent-child shared reading)是家庭教育中具有可操作性和目標性的親職教育手段,因此,透過自我認同的建構有助于兒童認識自己、接納自己、完善自己,增强抗逆能力。
分享者透過“親子閱讀與學前兒童自我認同構建的關聯性研究”,以及近年有關自我認同心理建構的著作:兒童繪本<那隻沒有被染成金色的蝴蝶>、兒童長篇小說 <雀仔園的雀仔>等,探討兒童文學閱讀與孩子自我認同心理建構之關係。